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技术身体景观与人类命运后人类视域下的科幻文

来源: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正处于“后人类”时代。过去,“人类中心主义”源远流长,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克隆人、人造器官、网络空间不断出

我们正处于“后人类”时代。过去,“人类中心主义”源远流长,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克隆人、人造器官、网络空间不断出现,人的核心能动地位正在逐渐丧失,“反人类中心主义”正逐步兴起。正如佩珀雷在《后人类境况》(Posthuman Condition)中所说:“人类不再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事物”,“复杂的机器成为一种新兴的生命形式”。这种科学幻想在今天并不新鲜。过去,这或许是人类对于科技和未来的幻想,不觉得这一切会演变为现实,而在后人类时代,这一切都正在成为现实。

一、后人类主义:超越身体景观的新型人类形态

何谓“后人类”?根据贝德明顿(Neil Badmington)的研究发现,“后人类”(Post-Human)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俄国神秘学家布拉瓦茨基()的人类演化理论中,但之后这个词就被遗忘了,很少被人使用。直到1976年,美国后现代文化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在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研究中心”举办的“后现代状况国际研讨会”上,做了名为“作为表演者的普罗米修斯:朝向一种后人类主义文化”的主题演讲,在其中,他提到“一个由后人类主导的后现代晕圈的出现”。他说:“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人类形式——包括人类欲望和它的所有外在象征物——也许正在激烈地改变,因而必须被重新看待。我们必须了解,历经五百年的人文主义也许正在走向终结,人文主义正在演变成某种东西,对之我们无可救药地把它叫作后人类主义。” 而“后人类”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在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的著作《后人类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中被首次提及。1995年,英国学者罗伯特·佩珀尔(Robert Pepperell)出版的专著《后人类的状况:大脑之外的意识》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佩珀尔在书中通过对比“人类”与“后人类”两个概念,提出了“人类学家将人类自身视为与周围生物圈处于对立关系的独特生物的情况下,而后人类则将自己的存在体现在扩展的技术世界中”的观点。2009年,当代著名后人类主义学者沃尔夫(Cary Wolf)在《什么是后人类主义》(What Is Post-humanism)一书中,认为后人类主义是诞生于人文主义之前与人文主义之后的一种技术现代化的产物。“诞生于人文主义之前”是指人类不仅将人类自身视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异于其他生物的生命形态。同时亦将人类内嵌于技术世界之中;“诞生于人文主义之后”是将后人类主义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越来越难以忽视来自智能计算、医学实验、信息附加以及经济网络等基于人类发明创造能力所产生的技术因素。这些技术因素逐渐将人类身上的人文因素稀释,对人类存在独特性和优越性的传统假设构成挑战。

我们可以对“后人类”进行通俗的理解。广州大学的肖建华认为,“后人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定义。从狭义来说,“后人类”指的是随着现代和未来高科技如生物基因技术、生理医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空间物理技术等的发展①《e书时空——科幻文艺史》,http://,2010年。,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类进行改造从而使得人类的身体或人类社会的样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的一种迥异于当前人类世界的新的人类群体,如整形人、克隆人、机器人、电子人、智能人、虚拟人、网络人等。从狭义上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意义中的“后人类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机械化早已成熟。对“后人类”的广义上的界定,又可以从时间顺序、发展阶段、所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属性等三个层面来分别进行说明。在时间顺序上,“后人类”之“后”,自然表明它不是指现有的人类而是在现有人类之后诞生的一种新人类,它指示的是一种“更晚期的,或者说更先进的人类时间标记”。在发展阶段上,“后人类”指“这样一些具有前所未有的身体上的、智力上的、心理上的能力的人”,是“某种具有大大地超越当前的人类形式的能力的人”。这里所谓的更发达、更先进,就不仅仅是指技术的发展所带给人类的一种物质上的进步了,而更多的是指人类文化上、心理上、伦理上等的发展完善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超越了当前人类文化水平和人类社会阶段的新的人类社会形态。从哲学本体论上来说,与其他所有有关“人”的问题一样,“后人类”问题所要追问和思考的仍然是“人类何为”或“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对人类理性的傲慢专断及其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进行批判,消除人类主体的优先地位;二是批判现实中到处充斥的身心二元对立、男女二元对立、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科技与人文对立等文化上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在此基础上重构身体与心灵、男人与女人、人类与动植物、科技与人文等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这种重构,塑造和发展出不同于当前的具有新的心理、新的伦理、新的审美、新的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的“后人类”主体。概而言之,从广义上来说,“后人类”这个概念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更多的指的是我们对人之何为人的观念和看法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按照马丁·库登(Martin Kurthen)的说法即“后人类性不是一个身体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功能性的问题”。简而言之,“后人类”其焦点依然在主体“人”的身上,有关后人类的一切不过是人类为自身的未来所做出的预测和思考。后人类是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是对未来世界的殷切期盼,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人类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人类不断在遇到问题,也在不断解决问题,作为主体的人类,每一点发展都在朝着“后人类时代”“后人类社会”“后人类未来”而不断前进。

文章来源:《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zggxjsxbzz.cn/qikandaodu/2021/0617/706.html



上一篇:冯内古特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下一篇:论冯内古特作品五号屠场中的技术与人的异化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投稿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编辑部|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版面费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