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专家谈如何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要跳出惯性思维

来源: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基础研发不够,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基础研发不够,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本报特邀有关专家围绕如何提升创业体系效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 平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 胡晓军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研究员 胥和平

  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 杨跃承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基础研究的作用愈发重要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的一些经贸摩擦也暴露出了我们科技发展中的一些短板。请问是哪些因素掣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又面临哪些瓶颈?

  李平: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专利数量,两者均大幅上升,位居世界前列,对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我国整体创新水平还有待提高。近期,各领域都开展了“卡脖子”技术梳理,从梳理的结果来看,关键共性技术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此外,我国引领性的创新也较为缺乏。与一般的工程技术不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引领性技术更多依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新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的作用愈发重要。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又有创新生态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创新内在要求明显增强,但创新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基础研究设施,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活力,健全容错机制,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胡晓军: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以下几个方面须重点关注。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尚不能适应。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相对独立,科研协作和开放度不够,存在着机构重复建设、科研资源少而分散等问题。如何平衡好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旧体制的互补和融合,还需一些政策层面的思考。

  二是创新投入仍然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与美国相比,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显得相对不足,因而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还缺乏创新支撑,存在技术依赖。

  三是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社会创新资源的分配过程中,资源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大咖手里,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有时也难形成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要建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良性的文化生态不能形成是阻碍创新的最大瓶颈。无论是政策引导、增加投入、改善结构,还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最终都是基于政府和社会对创新文化的集体认同。

  四是创新体系不尽完善。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有赖于创新体系的效率提高。一方面,要看参与创新的各要素主体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恰当;另一方面,要看各要素主体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否广泛而紧密。要素主体如何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创新整体,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杨跃承:改革开放初期,科技与经济是两张皮,改革开放中后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但总体上一直没有走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小循环的惯性思维。当前,如何在经济发展生态体系中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要素、提升创新链的整体效能,期待有实质性的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制度、体制内外科技人才的双向无障碍合理流动、激发激励科技人员创造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期待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总量规模上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强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投入结构上我国R&D强度排在前三名的北京、西安企业占比不到50%,深圳企业占比90%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关研究表明企业R&D占比为70%较为合理。我国总体上特别是实体经济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企业相对碎片化,科技创新投入比较分散,在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价值链高端的企业还较少,企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时间积累。

文章来源:《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zggxjsxbzz.cn/zonghexinwen/2021/0421/627.html



上一篇:小伙开便利店,利用顾客的“消费惯性”,一年
下一篇:[临时公告]三驰惯性:第二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投稿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编辑部|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版面费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